作為革命老區基點村,海滄街道囷瑤村毛穴廣社如今還保留著許多革命遺跡,其中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老房子,卻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烈開展活動的地方——農民夜校。今年,海滄區將建設毛穴廣社紀念設施,在村口設立統一標識,在村里街心公園放置解放戰爭主題雕塑,并且設計一組文字和圖片組成的革命文化墻,讓在休閑中的人們可以緬懷先烈,感受革命精神。近日,《海滄周報》記者走進探尋這座農民夜校,帶您重溫那段崢嶸歲月。
沿著毛穴廣社村莊小道,在當地81歲村民林清山的帶領下,記者找到了當年的革命活動基地——毛穴廣社農民夜校。
“1947年至1949年間,我們村的林天成、林水龍、林珠文、林寶忠和林應等人,在中共地下黨支部的領導下,以農民夜校為掩護,積極開展革命活動。”林清山說,農民夜校表面是教農民識字,實際上是以夜校為陣地,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綱領,發動村民“反三征”:反征兵、反征款、反征民夫,同時發展積極分子入黨入團。
距農民夜校不遠處是遠近馳名的“五娘樓”。如今,這座樓的墻面上,還留著當年流彈擊打過的痕跡,見證著毛穴廣社的革命群眾為解放戰爭所作出的貢獻。
環顧四周,老房子門上不對稱的門板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村里老人說,當年解放軍解放后井村石甲頭時,曾經向村里征用門板用來掩護防御。而在領回時因為有的村民拿錯,所以造成毛穴廣社大多數老房子的門板不對稱,這也成了村里一道特別的風景。
作為革命老區基點村,海滄街道囷瑤村毛穴廣社如今還保留著許多革命遺跡,其中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老房子,卻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烈開展活動的地方——農民夜校。今年,海滄區將建設毛穴廣社紀念設施,在村口設立統一標識,在村里街心公園放置解放戰爭主題雕塑,并且設計一組文字和圖片組成的革命文化墻,讓在休閑中的人們可以緬懷先烈,感受革命精神。近日,《海滄周報》記者走進探尋這座農民夜校,帶您重溫那段崢嶸歲月。
沿著毛穴廣社村莊小道,在當地81歲村民林清山的帶領下,記者找到了當年的革命活動基地——毛穴廣社農民夜校。
“1947年至1949年間,我們村的林天成、林水龍、林珠文、林寶忠和林應等人,在中共地下黨支部的領導下,以農民夜校為掩護,積極開展革命活動。”林清山說,農民夜校表面是教農民識字,實際上是以夜校為陣地,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綱領,發動村民“反三征”:反征兵、反征款、反征民夫,同時發展積極分子入黨入團。
距農民夜校不遠處是遠近馳名的“五娘樓”。如今,這座樓的墻面上,還留著當年流彈擊打過的痕跡,見證著毛穴廣社的革命群眾為解放戰爭所作出的貢獻。
環顧四周,老房子門上不對稱的門板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村里老人說,當年解放軍解放后井村石甲頭時,曾經向村里征用門板用來掩護防御。而在領回時因為有的村民拿錯,所以造成毛穴廣社大多數老房子的門板不對稱,這也成了村里一道特別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