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富,男,1986年出生,藍山縣人,青年雕塑家,曾獲“曾竹韶雕塑藝術大獎”“羅中立入圍獎”“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等榮譽。現任教于西南大學雕塑系。
【故事】
一名留守小女孩獨坐高樓遠眺,似乎在等候外出務工的父母早早歸來,或是悉心守護著內心的小秘密,模樣煞是甜美可愛。這是32歲的藍山籍雕塑家石富創作的銅鑄雕塑作品《中國孩子》組雕中的一件。
青年雕塑家石富,近年來把目光注視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創作的《中國孩子》組雕,目前已有63件,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據介紹,這組雕塑,是一組深刻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生活題材的感人力作,每件作品都是石富心血的凝聚,每件作品背后都有一個藏在深山里的故事。
“用我的雕塑,喚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說起創作《中國孩子》的初衷,石富如是說。
知情人透露,石富如此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緣于石富坎坷而悲傷的人生經歷和體驗。
1986年,石富出生在藍山縣楠市鎮肖家嶺村二組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和許多農村留守孩子一樣,石富的童年也是在孤獨中度過的。
7歲以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石富多數時間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留守兒童。8歲時,石富的父親因病過世;17歲時,家里的頂梁柱哥哥意外死亡;20歲時,母親勞累過度病逝。
至親的相繼離世,給石富的心靈帶來巨大打擊。孤獨中,畫畫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石富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為改變命運,石富的求學意志堅如磐石,曾南下打工籌學費,北上長沙為畫室打雜工免費學畫畫。為就讀心儀的大學,石富曾經兩次考上大學而未去就讀。后來,在曾經的長沙燕舟畫室著名畫家段江華教授和譚小平老師的精心指導下,石富的美術專業素養有了質的飛躍。2008年,一張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的錄取通知書讓他既歡喜又犯愁。沒有學費怎么辦?家鄉藍山的父老鄉親伸出了援助之手,清華大學健全的資助體系,也免除了石富的后顧之憂。
感受愛,傳遞愛。2012年初,石富決心將本科畢業雕塑作品聚焦在家鄉的留守兒童身上,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喚起更多人對留守兒童命運的關注。
于是,他回到藍山老家,和留守兒童一起學習、玩耍、交朋友,積累更多的第一手素材,探索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
回到北京后,石富創作靈感噴薄而出,半年時間,相繼創作了63件銅鑄雕塑作品。他將其命名為《中國孩子》。
《中國孩子》產生巨大影響,在學校的支持下,作品以50萬元的高價拍賣。石富將所得款項留在學校,成立留守兒童關愛項目。
為了集聚更多力量關注留守兒童,石富還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石富鄉村藝術基金”,打算將作品拍賣所得,存入這一基金,以幫助更多的農村留守兒童。
“雕塑不應只是放在博物館里供少數人觀賞,而是要走入社會,跟整個社會血脈相連,這樣才能激發藝術的價值,才能喚起社會對藝術的關注。”石富說,這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