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期評點的展覽有上海昊美術館的“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呈現意大利藝術家夸尤拉是如何借助科技對經典圖像進行重新想象;北京金杜藝術中心的“國際藝術家電影系列放映1”以藝術影片來體現藝術家對社會性別的另類關注和深入探討;英國泰特不列顛的“邁克·尼爾森: 資產剝離者”則呈現了當代藝術家邁克·尼爾森則以機器裝置作品來呈現英國近代“風景”。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注明“評展”。
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
展期:2019年3月23日- 2019年6月2日
地點:昊美術館(上海)
票價:100元
點評:展覽試圖將科技與藝術相結合,并通過機器的視角再次發現自然與古典圖像。盡管作品未必是充滿著“科學”感,但展覽提供了輕松愉悅的觀展體驗,讓人在經過數字模擬化處理的古典圖像中穿梭,感受“古典雕塑”,聆聽莫奈花園里的聲音。
評星:三星半
意大利藝術家夸尤拉善于利用科學技術來探索藝術,并借助著最新的科技對經典圖像進行重新想象。
此次昊美術館的展覽“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是藝術家對過去進行了重新想象,并通過機器的視角再次發現自然。這種對過去的重游,意在排除了人類的主觀視角,透過客觀的機器之眼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系。展覽由八部分組成,涵蓋11組多種類型的作品,包括數碼版畫、影像、雕塑和機器人裝置。
在夸尤拉的作品中,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古代大師繪畫和巴洛克式建筑等古典藝術形式偏離了原有的圖像語義,再生成為數字抽象作品。展廳入口處,白色“雕塑”《拉奧孔》和穹頂“壁畫”《地層》極具吸引力。這兩件作品均是藝術家通過計算機算法分析所得的古典“雕塑”和“油畫”,重建為當代抽象作品。
夸尤拉作品,《地層》
在拐角處,則是其裝置作品《雕塑工廠》。《雕塑工廠》的靈感來自米開朗基羅的“未完成”這一技術概念。展覽將大型機器人現場表演引入公眾視野,展現了17世紀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的巴洛克杰作《普魯托和普洛舍賓娜》的無限變化可能。觀眾可以在展廳內看到機械臂是如何進行數字雕刻的。夸尤拉表示,“機械手臂看上去就像人的手那樣在雕刻作品,這樣會拉近機械與人類的關系。”
夸尤拉作品,《雕塑工廠》
展廳后半部分則是夸尤拉正在持續創作的項目《遺存》、《漫步》和《夏日花園》。這些項目重新審視為人熟知的自然視覺語言及風景畫傳統構圖。通過數字渲染,全新的景觀托生于由高精度激光掃描儀和相機捕獲的高分辨率的實際自然景觀:《遺存》觀察了19世紀后期的露天畫派;《夏日花園》和《偽裝》則喚起了克勞德·莫奈的法國印象派意象。
盡管打著機器、科學的旗號,但作品并非是那么的“人工智能”,也并非呈現高科技,抑或是未來感。但不得不說,借助計算機重現的圖像的確脫離了原初的語境,它們既不真實也非虛擬。與如今太多的關于未來、關于VR、又或是呈現社會問題、概念化的當代藝術作品相比,此次展覽可謂是提供了輕松愉悅的觀展體驗,讓人在經過數字模擬化處理的古典圖像中穿梭,感受“古典雕塑”,聆聽莫奈花園里的聲音。(文/小鹿)
國際藝術家電影系列放映1
展期:2019年2月26日-4月16日
地點:北京金杜藝術中心
票價:免費
點評:作為中國境內為數不多的非營利藝術機構,這個項目跨越了國家的邊界,三部藝術影片生動而具象地體現了藝術家對社會性別的另類關注和深入探討,在不同背景的觀眾中形成跨文化的性別議題交流。
評星:三星
金杜藝術中心圍繞AFI今年的主題“Gender(性別)”展開了《國際藝術家電影系列放映1》展覽活動和有關波伏娃“第二性”的哲學講座。
事實上,“社會性別”一詞是由美國人類學家蓋爾·盧賓(Gayle Rubin )最早提出的,“社會性別”在英語中為“gender”,是一種文化構成物,強調通過社會實踐的作用發展而成的雌雄之間的角色、行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別。如今關于“性別”的社會化塑造成了更為廣泛探討的領域,它超越了過去單純以女性性別身份的議題,而走向了更為廣闊的探討范疇。在當代藝術領域藝術家也從不同層面探討了性、性別和性取向以及自身身份的問題。同時,在生活中“gender”這一話題也被不同層次的職業和身份的人所討論。
王韜程作品《訪談》
因此,金杜藝術中心以“國際藝術家電影” (AFI)項目為契機,邀請來自各個領域、各個群體的嘉賓為他們提供一個分享及對話的空間,展開一系列關于藝術、文化、社會等更廣泛主題的講座及工作坊。
藝術中心選送了中國藝術家王韜程的作品《訪談》(2017),將王韜程自己的浪漫幻想、跨文化和跨性別的聯想投射到在哈勒姆的弗蘭斯·哈爾斯美術館的歷史性情境中。藝術家談論東西方藝術的不同之處,這期間偶爾還會有一個“完美比例”的男人陪伴左右。這件作品強調了今天的社會如何通過過去和現在的藝術,來接受跨越文化和跨越身體身份的新認知。
瑞典藝術家特蕾莎·特拉奧雷·達爾貝里的作品《大使夫人》(2017),講述的是法國大使夫人在布基納法索的瓦加杜古舒適的日常生活,表達了大使夫人被困在特權生活中的感受,歌唱變成一種隱忍和堅持她夢想的方式。
特蕾莎·特拉奧雷·達爾貝里作品《大使夫人》
最后一件作品則是由藝術小組姆旺吉·胡特爾拍攝于2009年的《穿越伊斯特利》。影片拍攝于內羅畢一個主要居住著索馬里難民的小鎮里幾條積水的街道,在姆旺吉·胡特爾所謂的“游擊行動”中,英格麗德·姆旺吉打破了社會行為的慣例,以非理性的行為面對公眾。圍觀的人群盡最大的努力讓開道路,作品試圖提醒屏幕前的觀眾,他/她在與社會貧困保持安全距離時所采取的特權視角。
筆者在與國際項目總監Tim Crowley交談中得知,AFI并不以單一的規則選取作品,更希望以開放的文化視角呈現同一主題下的多樣可能。中國藝術家王韜程作品的背景發生在荷蘭的美術館倉庫中,中國藝術家談論歐洲藝術史對自己的影響,呈現了一種全球化的文化氛圍。瑞典藝術家特蕾莎采用了電影式的大制作,講究的布光和清晰的線索看起來像是一個BBC的紀錄片。而與之不同的是,紀錄片往往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而她的作品就在大使夫人的演唱中抒情地結束。肯尼亞藝術家姆旺吉的作品更像是一個手持攝像機拍攝的即興表演,樸素的質感也是非洲地區經濟文化的寫照。女性在傳統的社會里往往扮演母親、教師這樣的角色,她也正是用表演強行干預人們對“性別”這個議題的關注。
事實上,在AFI的成員名單中,有來自印度、土耳其、阿富汗等國家的機構,“性別”的問題在一些地區直接被理解成“女性”的問題。AFI根據不同地區機構的文化特點,將分配不同的作品在各地放映,金杜藝術中心的3個作品將持續至4月16日,5月項目空間將放映新一批藝術家電影。(文/丁寧)
邁克·尼爾森: 資產剝離者
展期:2019年3月18日-10月6日
地點:泰特不列顛
票價:免費
點評:利用已發現的工業遺產,邁克·尼爾森創造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英國近代風景,其中充滿了文化,社會和個人典故。在《衛報》評論員看來,這些機械裝置共同構成了英國歷史的獨特紀念碑。
評星:四星
近日,邁克·尼爾森的個展正在泰特不列顛舉行。他將Duveen畫廊的宏偉空間變成了雕塑場和資產剝離者的倉庫。 他精心挑選了戰后英國的物品。這些物品構成了他的童年,包括巨大的針織機、從前軍營中剝離的木工,涂有鋼質的遮陽篷和醫院的門。展覽試圖將新古典主義的畫廊變成了一個紀念碑倉庫,以及一個失落的時代所代表的社會愿景。
展覽現場
尼爾森對他所選物品背后的文化、社會背景及其物質特質感興趣。 他解釋道:“該展覽將這一典故與英國歷史編織在一起。 它向我們展示了工業時代最后蠶食的人工制品。”
邁克·尼爾森兩次獲特納獎提名,曾代表英國參加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其最出名的是他的精心建構的大型建筑式虛擬裝置。他善于利用廢棄的日常材料,例如:木材,家具,雜志和衣服,建造出規模龐大的、具有高度建筑學特征、并帶有地點特性的裝置藝術作品。觀眾會不確定故事將如何結束。在過去,他會喚起某個特定角色或群體的存在,而現在,他試圖召喚一個完整的國家和時代。
在泰特英國的Duveen畫廊的巨大空間中,數十座工業雕塑像立石一樣崛起。 一個巨大的縫合裝置看起來像Brobdingnag縫紉機;被顛倒的鐵車變成了憂郁的輪椅……你會發現自己正凝視著巨大機器的內部,被一種奇特的閃光所吸引。 里面是一個微型景觀,奇怪的粒子在黑暗中像煤一樣閃爍。它們曾經是機器里的殘留物。
展覽現場
在《衛報》評論員勞拉·卡明看來,這是邁克·尼爾森的杰作,“如果尼爾森沒有創造和安置這些雕塑,那么你可能并不會想念它們。 例如,這些景觀就像是天氣,通過扭曲的細線,看上去就像是康斯坦布爾或特納筆下的傾盆大雨一樣。 這些典故既有文化、也反映著社會和地域。它們是一部巨大的英國史詩。”
這里有許多無法運作的機器。它們被復原出來,依舊有著精致的曲線,體感。這些機器上有人工的痕跡,有指紋和潦草的數字,曲軸和手柄上肉眼可見的銅銹隨著工人的日常觸摸而變得光彩照人。磨床、泵、銑床、鉆頭和錠子,這些創造品是為了創造出讓我們使用、穿戴更長時間的東西。在泰特不列顛,它們可以與周圍的藝術品混合展出。每個元素都是一個獨立的雕塑,包括最后那件機器斗牛犬,它們共同構成了英國歷史的獨特紀念碑。